刘歆出生于这样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家族,自小就沉浸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之中。
其天祖父刘交师从荀子门人浮丘伯学《诗》,尊崇儒学;曾祖父刘辟强也喜好读《诗》,即便在汉武帝“独尊儒术”
后,经学成为士人仕进重要工具的时代,他仍常与书为伴,不愿出仕,直至八十岁才被拜为宗正。
刘歆的父亲刘向在经学方面造诣深厚,在这样的家庭环境熏陶下,刘歆年少时便展现出非凡的才华。
汉成帝召见刘歆,任命其为黄门郎后,刘歆开始了自己的仕途生涯。
在宦者署候命期间,他与王莽相识,两人同为黄门郎,共同的志向和兴趣让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河平三年,刘歆与父亲刘向一起受诏主持校勘皇家藏书,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注释六艺传记、诸子、诗赋、数术、方技等,接触到了当时较为罕见的各种典籍。
这些典籍为刘歆日后的学术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如饥似渴地钻研这些皇室典藏,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学术视野。
这段经历不仅让刘歆对古代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他后来的学术研究和政治生涯埋下了伏笔。
二、学术成就与贡献
(一)整理古籍
刘歆与其父刘向领导的这次图书整理编目工作,意义重大。
他们首先兼备众本,广搜异本,确保了整理的全面性。
接着选定篇目,去除重复内容,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和混乱。
再后纠理错简,校雠文字,保证了书籍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最后勘定书名,誊清新本,为古籍的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共整理出图书
卷,收藏于天禄阁、石渠阁,建立了第一个国家图书馆。
他们编制目录的工作也十分出色,每一本书校勘誊清后,集其篇目,叙其旨意,写成叙录,后又将各书叙录集合,按部类抄成《别录》。
刘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工,编成《七略》。
《七略》分为七卷,包括《辑略》及六个大类,38种,603家,卷。
它“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对每种每类都加小序,说明学术源流和类别含义,成为中国目录书的典范,对后世目录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开创古文经学派
刘歆在经学史上有着重大突破。
他打破了今文经学对儒学的垄断,开辟了以文字和历史解经的新方法。
他重新排列六艺次序,认为“六艺之文,……《易》为之原”
,把《易》经提到首要地位,将《周易》置于“五经”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