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璀璨词坛的“千古第一才女”
李清照在词坛的地位可谓独一无二。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婉约词派”
的代表人物,她与同时代的众多杰出词人相比毫不逊色。
清朝王又华在《古今词论》中引沈去矜所言,将李白、李煜、李清照相提并论,足见其对李清照的推崇。
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中,能与优秀男性作者齐头并进的女作者,唯有李清照一位,她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实至名归。
(二)独特的艺术风格与贡献
李清照的词风前期清新自然,多以少女生活、自然风光和爱情为主题。
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生动地展现了少女的天真活泼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前期作品语言清新明快,韵律优美,给人以流丽明朗之感。
后期词风则沉重哀伤。
“靖康之变”
后,李清照家破夫亡,受尽磨难。
她的词作充满了对国破家亡的悲痛和身世之悲。
如《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将内心的孤独、痛苦和绝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李清照创造了“易安体”
,以寻常语入词,善用白描手法,倾诉真挚情,融入家国兴亡的深悲巨痛,同时又不失婉约词的本色。
她的词作在语言、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等方面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辛弃疾等词人曾模仿“易安体”
的风格,后世词评家对她的词作也给予了高度评价。
李清照的词不仅在女词人当中无人堪比,甚至在整个中国古代词坛中也独树一帜,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瑰宝。
二、跌宕起伏的生平事迹
(一)出身名门,年少成名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是进士出身,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师从苏轼,为“苏门后四学士”
之一。
母亲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修养。
在这样浓厚的文学氛围中成长,李清照自幼聪慧过人。
据史料记载,她自少年便有诗名。
16岁时,她写下《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和《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两首词,瞬间名满京城。
其中,《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更是多次被选入语文课本。
这两首词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和生活的情趣,展现了她卓越的文学才华,轰动京师。
(二)夫妻恩爱,志趣相投
18岁的李清照与21岁的赵明诚在汴京成婚。
两人门当户对,志趣相投。
赵明诚是金石学家、文物收藏家,李清照也夫唱妇随,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婚后生活虽有波折,但他们相互扶持。
新婚后的生活较为清贫,赵明诚每月初一、十五回家与妻子团聚时,会去当铺把衣物典当后换得一些银钱,然后前往相国寺市场,买回两人所喜爱的碑文、果实,夫妇俩一遍赏玩碑文,一边咀嚼着果实。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