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奇人生启幕
张栻出生在南宋一个官宦世家,其家族几代仕宦,政声广播。
父亲张浚作为南宋中兴名相,对张栻的成长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张栻四岁时,张浚便教给张栻忠孝之义,自幼好学的他在父亲的精心培养下,开启了不凡的人生旅程。
张家世代以忠孝传家,这种优良的家风在张栻的成长过程中如影随形。
从曾祖父张铉以《平戎策》闻名于世,到祖父张咸直言极谏,再到父亲张浚力主抗金、志在恢复中原,家族的荣耀与责任在张栻心中深深扎根。
张栻从小就耳濡目染家族的忠义精神,为他日后的人生选择和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成长过程中,张栻随父辗转各地。
绍兴十二年,张栻随父到长沙,从学于多位名师,接受系统的儒家经典与圣人之道的教育。
尽管年少,但张栻已在学林中崭露头角,其事迹不胫而走,连宋高宗也有所耳闻。
这种深厚的家学熏陶和丰富的学习经历,使得张栻具备了卓越的学识和远大的志向,为他日后成为一代学宗和全能型人物埋下了伏笔。
二、求学问道之路
(一)少从家学
张栻在成长过程中,随父亲张浚辗转于长沙、连州等地。
在长沙时,他从学于司马光再传弟子刘伟门人及胡安国门人刘芮,接受了系统的儒家经典教育。
绍兴十六年,张浚落职连州,对十三岁的张栻进行更为深入的圣人之道教育。
张栻在父亲的悉心教诲下学业大进,虽年少却可语圣人之道,其才华逐渐展露。
绍兴十七年,张栻又拜赵鼎门人王大宝为师。
王大宝对儒学颇有研究,尤其对《易经》有心得。
在多位名师的教导下,张栻的学识不断增长。
二十三岁时,张栻完成《悫斋铭》,标志着他的理学思想初步形成。
他不仅提出了湖湘学派以“实为贵”
的经世思想,还提出了“实不在外,当悫于己”
的察识涵养的为学之方,并以此作为座右铭。
张栻的年少时光在不断的学习与探索中度过,为他日后的学术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问师胡宏
绍兴三十一年,张栻奉父亲之命,前往衡山拜着名理学家五峰先生胡宏为师。
胡宏是二程的再传弟子,儒学造诣深厚。
张栻从胡宏那里接受孔子仁义之旨、二程理学思想的教育。
胡宏对张栻的人品学识十分欣赏,称赞他为“天下之英”
,并感慨“圣贤的门下有传人了”
。
张栻师从胡宏后,四方交友,奔走讲学。
他与朱熹、吕祖谦、杨万里、张孝祥、陆游、辛弃疾等讲学为友,深思明辨,精益求精。
并与胡安国之后裔胡本原、胡实、胡大原以及吴祖笠、吴祖俭、彪居正等人往来密切,互相释难析疑。
通过与众多名士的交流切磋,张栻的学术思想不断丰富和完善,为他日后成为一代学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仕途与成就
(一)初入仕途
隆兴元年,张栻之父张浚被起用为枢密使,治戎北伐。
三十岁的张栻也以荫补官,担任宣抚司都督府书写机宜文字,除直秘阁,开启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当时孝宗刚刚即位,张浚从贬谪之地而被起用,开府治理戎事,参佐都是当时一流的人才。
张栻因当时年少,内赞密谋军机大事,外参庶务小事,他所做出的综合策划,幕府当中的人都以为不如他。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