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李明下定决心要将赵四海这个地方恶霸绳之以法后,他所面临的局势变得愈发错综复杂,每一步都如同行走在刀尖之上。
赵四海在当地经营多年,其势力如同一张密密麻麻的大网,盘根错节,渗透到了各个角落。
不仅县衙内有不少吏员被他收买,成为其暗中的眼线和帮凶,就连县衙外,也有众多为虎作伥的爪牙,横行霸道,欺压百姓。
李明试图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中继续收集赵四海的犯罪证据,然而,来自各方的压力和干扰却如影随形。
县衙内,那些原本表面上对他还算恭敬顺从的吏员们,逐渐显露出了真实的嘴脸。
有一次,李明着急处理一份关于当地灾荒救济的重要文书,他郑重地将任务交给了一个名叫刘三的中年吏员。
这刘三平日里看起来老实巴交,总是低眉顺眼,但实则内心狡诈。
他表面上满口答应,保证会尽快完成任务,可转过身去,却将这份文书随意地扔在角落里,仿佛它只是一张废纸。
每日依旧悠然自得地在县衙里喝茶聊天,与其他吏员谈笑风生。
数日后,当李明询问文书的处理进度时,刘三却支支吾吾,找各种借口推脱。
最终,由于这份文书的延误,救济物资的调配出现了混乱,灾民们的生活雪上加霜,怨声载道。
而在县衙之外,赵四海更是肆无忌惮地变本加厉。
他不仅大幅提高了田租和赋税,让百姓们本就艰难的生活更加困苦不堪,还以修建防御工事为由,强征大量民夫为他修建那座奢华无比的私人宅邸。
那些被强征的民夫们,大多是家中的顶梁柱,他们被迫离开农田和家庭,在赵四海的皮鞭下从事着繁重的体力劳动。
炎炎烈日下,民夫们汗流浃背,却只能得到微薄的口粮,稍有停歇或者抱怨,就会遭到监工们的无情打骂。
许多民夫因劳累和饥饿而病倒,但赵四海却毫不怜悯,直接将他们扔出工地,任其生死。
百姓们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亲人受苦,心中充满了愤怒和无奈,但在赵四海的淫威之下,只能敢怒不敢言。
李明深知,若要打破这一困境,不能仅仅依靠外部的力量,必须先整顿县衙内部,清除那些被赵四海收买的蛀虫。
于是,他开始仔细观察每一个吏员的日常行为和工作态度,试图从中找出那些真正心怀正义、愿意为百姓做事的人。
经过一段时间的暗中观察,一个名叫张诚的年轻吏员引起了他的注意。
张诚身材瘦弱,面容清秀,眼神中却透着一股坚定和正直。
他虽然职位不高,只是负责一些琐碎的文书整理工作,但他总是一丝不苟,对待每一份文件都极其认真。
在其他吏员偷懒耍滑的时候,他总是默默地忙碌着,从不抱怨。
有一次,一位贫困的老人前来县衙申诉,被其他吏员百般刁难,张诚挺身而出,不仅耐心地倾听老人的诉求,还主动帮助老人准备相关的材料,最终为老人解决了问题。
李明决定私下与张诚接触,一个静谧的夜晚,明月高悬,县衙后院的小花园里虫鸣阵阵。
李明身着便服,悄悄来到张诚的住处。
张诚见到县令大人突然来访,先是一惊,随后赶忙将李明迎进屋内。
李明开门见山地说道:“张诚,我观察你多日,知晓你为人正直,心怀百姓。
如今这县衙被赵四海的势力侵蚀,乌烟瘴气,我欲整顿,你可愿助我一臂之力?”
张诚听后,眼中闪过一丝激动的光芒,他毫不犹豫地双膝跪地,抱拳行礼道:“大人,小的早有此心!
只要能为百姓谋福祉,铲除奸恶,小的愿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在张诚的协助下,李明逐渐掌握了县衙内一些吏员与赵四海暗中勾结的证据。
有偷偷为赵四海传递县衙内部消息的,有帮助赵四海篡改赋税记录的,还有在案件审理中故意偏袒赵四海一方的。
李明毫不手软,对于这些违法乱纪的吏员进行了严厉的惩处。
有的被革职查办,永远不得再踏入县衙一步;有的则被处以重罚,家产充公。
这一系列的举动在县衙内引起了轩然大波,那些原本与赵四海勾结的吏员们对李明恨之入骨,却又因惧怕法律的制裁而不敢轻举妄动。
然而,赵四海得知自己在县衙内的势力被李明逐步瓦解后,不仅没有丝毫收敛,反而更加疯狂地进行反扑。
他决定对李明施加更大的压力和威胁,试图让李明知难而退。
一天清晨,李明像往常一样来到县衙办公,却在公案上发现了一封匿名信。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