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幼年磨难育坚毅
陈傅良生于宋高宗绍兴七年(1137年),九岁时父母双亡,由祖母抚养成人。
家境贫寒的他,却有着坚毅的性格和对知识的强烈渴望。
“我亦窭人子,风雨蔽蓬户”
,这句诗生动地自述了他的身世。
在艰难的环境中,陈傅良从小勤奋好学,刻苦读书,经常通宵达旦。
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为他日后的成就奠定了基础。
(二)仕途起伏展风骨
陈傅良在仕途上历经起伏。
他曾先后担任过太学录、福州通判、知桂阳军、湖南转运判官、吏部员外郎、起居舍人、嘉王府赞读、中书舍人等地方与中央官职。
为官期间,他公正不阿,得到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抚使梁克家的信任,编纂《淳熙三山志》。
在湖南桂阳军知军任上,他推广先进农业技术,改善农民生活,政绩卓着。
然而,他的正直也使他遭到豪强的忌恨和诬告,被罢官。
但他始终保持廉明正直,不怕得罪权贵的操守和作风。
如拒绝书写升迁专横跋扈的太监陈源的任命诏书,为被错判为“持械强盗”
的江西吉州农民鄢大为请求重新审判,使其免去死罪。
在朝廷权力斗争中,他因同情支持赵汝愚的朱熹而受到韩侂胄的排挤,多次被罢官。
但他的风骨始终令人敬佩。
(三)着书立说传后世
陈傅良一生着述颇丰,有《诗说》《周礼说》《春秋后传》《左氏章指》《读书谱》《西汉史钞》《历代兵制》《永嘉先生八面锋》和《止斋文集》等。
其中,《八面锋》为宋孝宗击节赞叹,御赐书名,流传甚广。
他的着作对后世影响深远,20世纪90年代,解放军出版社又把他的《历代兵制》加以整理出版。
陈傅良为学主“经世致用”
,反对性理空谈,他的学术思想和着作在南宋乃至后世的学术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二、身边的贤德助力
(一)生母徐氏的奉献
陈傅良的生母徐氏,虽在族谱中无名,却在陈傅良的人生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古代重男轻女,族谱只传男子,记注子女仅记子数,不记女数。
陈傅良出生于瑞安帆游乡固义里,无论凤川本支还是外地支派的族谱,均无徐氏名字。
陈傅良文集、师友相关祭文也只有徐母姓氏,并无名字。
徐氏生有四个子女,南宋绍兴七年(1137)十一月二十四日生傅良,字君举,为幼子。
长子傅贤,字国举,大傅良两岁。
通过陈傅良的《戊午寿国举兄》以及楼钥所撰的《宋故宝谟阁待制赠通议大夫陈公神道碑》和叶适所撰《宋故通议大夫宝谟阁待制陈公墓志铭》等分析,可推测陈傅良有两位姐姐。
陈傅良的父亲陈彬为塾师,家境平平,徐氏相夫教子,起早摸黑,含辛茹苦。
待子女们都已总角,本以为生活能稍微宽适,岂料人生无常,夫妻二人相继年内病逝,留下四个可怜、凄惨的孤儿,其时陈傅良只有九岁。
在学风浓郁的家庭中长大,陈傅良从小就耳濡目染了儒家传统文化,这其中生母徐氏功不可没。
(二)祖母吴氏的坚守
祖母吴氏在痛失儿子与儿媳后,独自苦苦支撑家庭,抚养孙儿、孙女。
幼孙傅良聪颖好学,众誉赞赏;长孙傅贤及长次孙女孝顺勤力,家务农务均有分当。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