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氏除了教两个姑娘如何管理内府诸事,也教她们看账算账。
沈童假装对钱财与账目很不敏感,小声问了好几个堪称愚蠢的问题。
沈婵很是耐心地解答。
蒋氏在旁听着,弯了下唇角,眼中闪过一丝轻视之意。
账簿是从去年往前几年的旧账,沈童翻看得很快,看上去像是对账目丝毫不感兴趣,但关于长房的进项,尤其是数额比较大的几个田庄租子与铺子收入,她都在心里默记。
人的学识、经验会随年龄增长而不断累积,记忆力与反应速度却会因为年龄渐长而变得迟钝。
换了原先的沈童,要背出这些数字不是不能,是会很困难。
但如今的这具身体只十五岁年纪,正处于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对沈童来说,三十年来累积的思维方法与学识配合十五岁的大脑,正可谓是如虎添翼。
等回到自己屋里,沈童便趁着记忆犹新,将那些账目默下来。
下一回去蒋氏那儿的时候核对一遍,回来修改记错的项目。
数天过去后,基本将侯府过去几年的账目都复写下来了。
最近三年长房的进项、铺子经营收入,与过去相比有明显的缩水,说明显是指其总额,但其实掩饰得很好,缩水的并非全部进项,有些进项甚至还有增加,但总额却少了大约一成半。
店铺经营自然有赚有赔,也说不上过硬的证据。
但不管是铺子收入还是收上来的租子,入账的日期都比袁氏在的时候晚,从一个月至数月不等。
对财务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大笔钱款晚入账几个月意味着什么。
古代没有贷款一说,可是能放债收利子钱啊!
第11章【归原】
留意到长房的资产异常后,沈童再看了侯府公中的账目,发现比起三年前袁氏管理的时候,同类项目入账日期或早或晚都有延期。
她叫上箜篌与琴瑟,往外院而去。
侯府的账簿上除了金额,也记录着是谁去收账的。
在原身的记忆里,陈福顺一家都是大夫人袁氏从娘家带过来的,在庆阳侯府的仆人里算是地位非同一般,除了陈福顺与陈大娘外,陈福顺的二弟媳也在府里管着事,一家人单独住着一个小院儿。
这会儿陈福顺的二儿媳正在厨房里摘菜,见沈童过来吃了一惊,急忙迎出来行礼:“大小姐怎么来了?”
沈童站在厨房外,闻到了炖肉的味道:“挺香啊!”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