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基础的入门的辨证论治就是方证对应,不怎么考虑病因病机,见到症状用就行了。
《伤寒杂病论》就是这个风格。
比如我之前治伪膜性肠炎,从中医理论上我很难知道病因病机是什么,但是我看到了症状。
《伤寒杂病论》有一个固定的的行文格式,就是先说是什么病,比如太阳病什么的,后面跟上一串症状,然后什么什么主之。
比如“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证型是一系列症状,对应着一个方子,出现这些症状了就可以用这个方子。
当时那个患者有腹胀,所以我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那个患者有腹泻,我就用白头翁汤。
我不知道伪膜性肠炎的病因病机是什么,但我知道他出现了腹胀和腹泻,所以方子就用这两个。
这就叫方证对应。
学起来简单易上手,不用怎么思考,有什么症状有什么方子。
《伤寒杂病论》里面有很多这种例子。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这里面呢,恶寒发热,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就是证。
葛根汤就是方。
出现了这个证,就可以用这个方。
也就是说患者感冒发烧,同时伴有项背拘紧僵硬的症状,那么就可以用葛根汤。
这就是方证对应。”
“可问题是,你有的时候好像并不是按照《伤寒杂病论》里的用啊,也不是说见到症状用的。”
林北说道:“方证对应局限性很大,经方的局限性也很大,并不能完全应付纷繁复杂的临床情况。
我开头就说了,看到症状用方子是基础,看到症状反映的病因病机用方子才是高手。
你们西医不也分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嘛,对症治疗就是患者的症状比较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甚至危及生命,那就先缓解症状,把症状控制住,对因治疗虽然没法缓解症状,但是是真正除病根的。
玩方证对应那一套的话,怎么说呢,效果有时候不会很好,因为你不思考病因病机,只考虑患者有什么症状,那就可能对症不对病因病机了。
在方证对应里面,证就是一系列症状,而在真正的辨证论治里,证不仅是一系列症状,更是病因病机。
就比如你失眠吧,你说可以用酸枣仁汤,甘麦大枣汤对吧?但如果只盯着失眠这一个症状,你会发现能用的很多,天王补心丹,归脾汤,四物安神汤,黄连阿胶汤,安神定志丸,好家伙这些都是治疗失眠的,你说用哪个嘞?”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