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跟他们事先商量的并不一样。
然而大父答应了下来。
这一点,让崔稷极为惊讶。
“便如梁府君所言,才皆有度。”
老者淡淡答道,“就如元海,能为治世之良臣,乱世之枭雄。
这便是他的度。”
这两句,可是当初月旦评时,许劭评价魏武的言辞。
崔稷不由心中一凛:“那梁府君呢?”
“看不透他。”
老者睁开了那双浑浊的眸子,望向自家孙儿,“初时,只觉他可堪栋梁。
如今再见,已有了王侯气象。
区区一年而已。”
崔稷默然。
他也是见过梁丰的,当初只是觉得此子聪颖,行事不拘。
然而这次再见,对方气势已隐隐压过了自己。
这可不是单纯身份变化带来的改变,更多则是一种心胸的成长。
就像渐渐找到了方向,开始绽放异彩的瑰宝。
他从没见过这样的人,也从未想过,能找到这样一位可以依靠辅佐的主公。
然而自己投效并无大碍,举族相投,却另当别论了。
就像前朝的诸葛氏,三兄弟分投三国效力,方才是他们这种大族保命的良方。
见孙子沉默不语,老者又怎会猜不到他在想些什么:“此一时,彼一时。
此子心性,值得效命。”
这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点。
如果梁丰进门就提到刘元海归来之事,自然能占据主动,也能迅速探知他们的真正想法。
毕竟崔游乃是刘渊的授业恩师,只是这重关系,就能让大多数警惕匈奴之人,对他们心生疑窦。
然而对方并没有这么做。
相反,先直述了自己的想法,确定了从属关系,方才提及这一点。
即没有用这个消息刺探,也没有因此生出猜忌。
如此用人不疑的态度,可不是所有上位者都能做到的。
而他也清楚的猜到了,自家并没有投靠匈奴的打算。
只是这一件事,心胸、气度、判断力都足堪上上之选。
也难怪祖父会毫不犹豫,让崔家投入对方门下。
不过自幼受祖父教导,崔稷也算是这代崔氏最有能力之人。
只是微一思索,便到:“孩儿懂了。
必尽心为府君效力。”
老者并没答话,只是缓缓颔首,闭上了双目。
第二日,崔稷便带领五位崔氏族人和得意门生,来到了太守府。
而他本人,则被梁峰任命为主记室,兼任郡掾祭酒一职,为一郡学务之长。
与段钦一样,成为了新任府君的左膀右臂。
※
并州左国城。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