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津本人和足球之间,其实也是很有渊源的,只不过,这个渊源,说起来有些不堪回首……
差不多二十年以前,当时的许津还是个中学生,就读于省重点中州四中,刚刚升至高三。
虽然日后一路读完博士,但客观讲,从小到大,许津的学习成绩始终一般,尤其在四中这种学霸扎堆的地方,又是所谓精英班,每次联考基本都垫底。
不用说,之所以能挤进名校,全靠那时正在省军区担任主要领导的父亲许光复,一路保驾护航。
90年代中期,高中毕业生出国留学还比较少见,即使是许津这类权钱都不缺的家庭,也不得不和“将相本无种”
的“男儿当自强”
们一道,挤高考华山一条路。
未来专业志愿的选择,许光复倒是早有打算,奶奶、父亲两代行伍,无奈这小子一向文弱,子不类父,怎么看都不像军营里的人,最终只能作罢。
许光复有个老朋友,名叫祁世引,搞化学,再具体些,高分子化学、有毒化学的,治下四海大学化学系,一直以来业内都响当当。
加之许津尽管成绩一般,可“比较优势”
和兴趣,始终在数理化方向,若能投到祁世引门下,倒也算是两不辜负。
为此,许光复那段时间没少往四海跑,通过祁世引的关系,直接找到四海大学校长、书记。
对于许津的投考,大家主观上当然都举双手赞成,可问题在于,这家伙的分数实在不给力,四海大学化学系是全国闻名的热门专业,年均最低录取线至少高于一本三十分左右。
而当时的许津,上一本线都悬,且不说即使投了档也得按分数排,这是死规矩,“费厄泼赖”
,一点儿弹性也没有,教育部长批条子都不管用。
说来的确也怪,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度中,居然有高考这种近乎于完全公平的制度。
最后,还是更熟悉游戏规则的校招生办主任,出了个比较靠谱的主意。
像许津这种情况,走“普招”
肯定不灵,唯一可行且可靠的办法,是通过体育或艺术特长生渠道。
以前者为例,四海大学作为重点院校,每年都有一定数额的“高水平运动员”
招生计划,可在一本线以下十至二十分建档。
更妙的是,只要省招办能把档案投过来,要谁不要谁,完全是大学这边说了算,与普通考生泾渭分明两条线,无需逐个专业排名……
许光复大老粗一个,文艺圈没什么熟人,但当时河山省体委崔主任,刚好是从部队体工系统下来的。
一听许家令郎的事儿,立即以军人的荣誉担保,满口应了下来,全在兄弟身上。
为此,崔主任专门找到相关文件,会同许光复及四海大学那位始作俑招办主任,进行了详尽地研究推敲。
以许津的成绩,降十分有机会没把握,为保万全,最好干脆二十分。
按规定,只有在国家级赛事中取得单项前四,或集体前八的运动员才符合这一档条件,单项肯定没戏,是骡子是马一遛就露馅了,只能走集体项目,而且是不需全部队员上场比赛那种。
当时的河山省,满足以上全部标准,年龄段又合适的男线项目,只有足球。
职业化以前,河山一直都是足球强省,尤其梯队,进八强小意思,某些组别夺牌甚至争金都有可能。
正巧,一个多月以后,全国U18青年足球锦标赛即将举办,崔主任找到青体处领导以及带队教练,临时变更参赛名单,将许津加了进去。
反正一个队能报二十人,真正的主力,连轮换阵容都算上,满打满算十五六个,剩下的原本也很难获得比赛机会,多他一个不嫌多,少他一个不嫌少。
于是乎,那年寒假,平时连日常体育运动都很少参加的许津,摇身一变足球小将,随队奔赴广州“参赛”
,就当旅游一趟……
比赛进行得很顺利,河山队以全胜成绩从小组突围,交叉淘汰赛首轮,又轻取另一组第二名,昂首杀入八强。
消息传来,许光复和崔主任都松了口气,这下妥了,许津已经完全符合“高水平运动员”
,所谓的“高水平运动员”
条件,在一本线基础上降二十分提档,稳进四海大学化学系。
然而,就在接下来的四分之一决赛中,娄子了……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