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子里的下人在张宪薇的眼皮底下,对他姨娘不敢有丝毫不敬。
同样的,不管他做的有多好,李显的眼中只有李克。
后来去姨娘家乡的事,娶了江氏的事,还有在那边安家的事。
他只是顺势而为,能把姨娘一起接出来就心满意足了。
李华对李家没有一点想法。
上面有李显在,他永远也沾不上李家一指头的便宜。
凭心而论,李显待他虽然不够尽心,但也没有撒手不管。
他出来时带了四百两银子,除了买地、盖房、修坟和办喜事还余下了一百多两。
之后每年李显都会再给他送五十两银子,几年下来他也攒了一些家底了。
这次回来过年是张宪薇送的信,李华感念当初她在李家对他和姨娘的关照,虽然她只是顺着本心,但他却不能不记这个情。
姨娘离开李家多年,每年送来的衣服中还有她和他的份,就连几个孩子的也从来没落下来过。
后来可能是尺寸不好猜,就直接送布过来。
姨娘出来自己当家多少年了,还口口声声念着‘太太’,家里的事只要她说‘太太以前就是这么做的’,那这个事就算是定下了,她要是说‘太太说过……’,那一家子都要按照太太说过的做。
就连张宪薇说过柿子饼不能跟红枣一起吃,家里过年时的干红枣和柿子饼从来没有一起拿出来给孩子吃过。
乡下的东西本来就少,过年时除了柿子饼就是花生、红薯和红枣。
小孩子没少为这个哭,偏偏姨娘觉得太太说的都是对的,死活不肯给孩子吃。
她平常疼爱三个小孙子都肯把肉割下来喂他们,就这个从来没答应过。
结果现在家里的剩下的两个老人嘴里也常常带出来一句‘我们家的那个太太说……’。
时间长了,可能也是离得远了,李华也渐渐想起来更多张宪薇对他的好处来。
不说别的,虽然李显偏心,可她一向对待他和李克是一般无二的。
只要李克有的,他一定有。
而且在他小时候,因为是小孩子,就算李克没有的一些点心之类的,也是先送到他这里来。
李华想起旧事,悠悠叹了一声,对江氏道:“对着太太只管按她说的做,其他人不用理。
这几天你只听太太的就行。
”
江氏答应了,笑着说:“我也不知道说什么话。
太太旁边的是咱们的小妹妹,比咱们家的小二还要小一岁呢。
”
夫妻两个又说了一通李南和李单,今天只见了李南,没见着李单。
对这两个冒出来的兄弟,李华不了解也不好说,只能一再嘱咐江氏凡事都听张宪薇的。
说了半夜,两人才睡下。
第二天,不等天亮他们两个都起来了。
江氏没听见鸡叫很不习惯,睁眼睛看了好几回,看见窗户外面天都亮了,可院子里还不见有人起来。
李华也醒了,他在那边下地习惯了天不亮就起。
江氏推推他,“咱们什么时候起来?我躺不住了。
”
“再等等。
”李华看看天色,估计了一下李家人起床的时辰,“再过两刻钟就行了。
”
约两刻钟后,院子里终于有人声了。
是下人们走来走去,提水开门的声音。
江氏一骨碌爬起来,穿好衣服就去开门。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