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些悄悄找他举报说赵宋两家割资本主义尾巴,应该抓起来□□。
他当时就训了对方一顿,以赵宋两家都是三代贫农,根正苗红为由,驳斥了对方。
本以为这事也就过去了,反正现在也管得比较松散,哪个公社没几个摆摊的?
可没想到有人竟将这事捅到了公社,还写了举报信。
宋建国坐在公社办公室里,拿着举报信问公社书记:“杨书记,这举报信是谁写的啊?污蔑,不属实。
赵家宋家往上数好几代都是贫农出身,成分绝对没问题,现在自己做点买卖赚点钱补贴家用,也没有剥削任何人,这哪能是割资本主义的尾巴呢?而且宋家还是烈士家庭,宋家父子都是为国牺牲的烈士,他们家几个女人都是烈属,这些年孤儿寡母的很不容易。
杨书记,咱可不能寒了烈士的心啊。”
“建国,你别紧张,我叫你过来就是了解了解情况,没有怪罪的意思。”
杨书记哈哈大笑说。
宋建国摸不清楚他到底什么态度,便说:“原来是这样啊,杨书记,是我太着急了,我跟您赔不是。
您想了解什么,您尽管问。”
杨书记开口就问:“赵宋两家做买卖,一个月真的能赚几百块?”
“杨书记,这种事我哪知道啊。
不过我想应该赚不了那么多,一个麻花几分钱,一张手帕一毛钱,还有扣除掉本钱,一个月得好几千才能赚上百块吧。”
宋建国有意替两家说好话。
杨书记点头:“这倒是。
听说赵家的粮食和油是在乡下挨家挨户买的,那宋家的布呢?他们做这么多的衣服手帕,布料是从哪儿来的?”
宋建国明白了,杨书记这是有备而来。
他打着哈哈:“杨书记,这个我还真不知道,我回去问问。”
杨书记深深地看了他一眼:“建国啊,最近摆摊这事弄得咱们公社人心浮动的,要是耽误了生产,这可不是什么好事。
你是老同志了,可不能轻易犯这个错误啊。”
宋建国只能说:“杨书记,我知道了,我这就回去让他们收敛点,不能耽误了上工。”
杨书记点点头:“你是老同志了,我还是信任你的,这事要处理好了,千万不能给咱们公社带来什么负面影响。”
“是,杨书记放心。”
宋建国只得先应下。
本以为话说到这里就结束了,但谁知道杨书记话音一转,忽地又说:“对了,建国,听说你们大队搞了个刺绣小队,帮县里的厂子加工,你们这是准备办社队企业?”
社队企业最早是在五十年代提出,当时很多乡村的一部分砖瓦窑、油坊等纷纷折价入社,随后一部分土纺、草编、挑花等家庭副业也一并组成生产小组,加入社队企业。
五十年代是社队企业的发展高峰期,但进入六十年代,随着经济困难局面的加剧,社队企业纷纷解散没落,现在整个红云公社就只剩一个砖窑厂,职工9人。
宋建国连忙摆手:“杨书记,刺绣小队总共就12个人,订单也不稳,没活的时候都要去上工,说不定哪天没单子就直接解散了,这哪能成立社队企业啊,就是个加工小队。”
杨书记笑得有些意味深长:“建国啊,你这就是谦虚了。
12个人,比砖窑厂还多了3人,规模可不小,也不是不能想嘛。
好好干,我看好你。”
“谢谢杨书记,我们一定努力。”
宋建国脸上堆着笑容。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