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所有的全部看完,舒浅并没有发现玉米。
她微有点惋惜,但也知足。
“好了,这回毕山有大功,乔曼给记上。
出海的每一个家中都送一份钱去。”
舒浅取出了手里头那册子,“谁让毕山还是带了好几艘船的银子回来。”
毕山嘿笑一声。
舒浅跟着笑了声:“走,下船,把东西都往边上运一点,叫商会的想要买的赶紧先来,迟了就涨价了。”
教中的人基本上对教内的银钱心里头都有点数。
崇明教看着银钱赚得多,可这出去也快得很,指不定有些时候,库中的银钱还没他们家里头的多。
当毕山将这个消息传下去后,所有人更是一片欢呼。
崇明州这块新纳入了的沙土地,本来就有部分在商会手中。
崇明教出海归来这一事,很快就传到了最近的几个商人耳中。
他们这可都是有着多年的经商意识的,一听到海外东西来了,马上反应过来现在价格还没上去。
等回头东西少了,价格只会越喊越高。
没等崇明教来喊,有几个已经先带着一批自己的仆役冲向了崇明教那儿。
舒浅看着码头人越来越多,也不慌。
隔开了一块地,专门让崇明教会算账的一排给坐下。
凡是来买东西的,都来这块儿地看货说价。
按次序来,来晚了的就要等着。
领人看货的教徒,一人一次只带五到十个人,给了钱或者是崇明教信得过又留下欠条的,那就能直接当场拿货走人。
刚开始还有点乱,到了后来,那是越来越规矩,越来越齐整,即使码头上到处都会有催促声,可也没出什么事情。
东西渐少,银钱渐多。
舒浅二话不说,让教徒们将这批银子给送到教中去,由师华带队守着。
毕山等人被舒浅勒令暂时去休憩两天,两天后才允许再来帮工。
很快,远在京城中萧子鸿便收到了钱,红薯,以及一个烧玻璃的人。
钱他收下,这些是换火器的钱,也是他要用来建别院的钱。
红薯,萧子鸿提笔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直接让人连着一道给送到了户部尚书的桌上。
至于烧玻璃的人,萧子鸿将人送去了工部。
海外贸易一开,六部接下去恐怕要更加忙碌了。
不过国库里这回,有钱给官员涨工资了。
他颇为欣慰这么想着。
作者有话要说:教徒们:发财啦!
!
!
官员们:发财啦!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