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孙,是汉代连接东西方草原交通的最重要国家之一,乌孙人的首领称为“昆莫”
或“昆弥”
。
前2世纪初叶,乌孙人与月氏人均在今甘肃境内敦煌祁连间游牧,北邻匈奴人。
乌孙王难兜靡被月氏人攻杀(据《汉书·张骞传》),他的儿子猎骄靡刚刚诞生,由匈奴冒顿单于收养成人,后来得以复兴故国。
[1]
前177~前176年间,冒顿单于进攻月氏。
月氏战败西迁至伊犁河流域。
后老上单于与乌孙昆莫猎骄靡合力进攻迁往伊犁河流域的月氏,月氏不敌,南迁大夏境内,但也有少数人仍然留居当地。
在塞种人与月氏大部南下以后,乌孙人迁至伊犁河流域与留下来的塞种人、月氏人一道游牧。
从此乌孙日益强大,逐渐摆脱了匈奴的控制。
根据考古学家发现的乌孙古墓群和其他遗迹表明,其政治中心在赤谷城。
南北朝时,乌孙与北魏关系密切。
辽代曾遣使入贡。
乌孙人以游牧的畜牧业为主,兼营狩猎,养马业特别繁盛。
昭苏县自西汉神爵二年(前60年)起,就统属于汉朝在西域设置的西域都护府,迄今两千多年,一直是祖国西[1][2][3]北边陲重地,历史上扼东西陆路交通要冲,夏塔古道、木扎尔特隘口,就是祖国内地经伊犁,通往中亚、西亚各地以及南疆的交通孔道。
起源
乌孙族属向有数说,
一、匈奴人说。
此说强调乌孙人"
不田作种树,随畜逐水草"
,与匈奴人同俗,但乌孙王室始终与匈奴人保持密切的联系,尽管有时亦兵戎相见。
二、东伊朗族说。
20世纪30年代以来,苏联一些考古学家以A.h.伯恩什坦为代表认为乌孙人很可能属于东伊朗族。
特别是从50年代起,苏联考古学界有更多的学者认为乌孙人是东伊朗族塞人(即中国史籍中的塞种人,亦称塞人)的一支,塞卡文化与乌孙文化是一种文化的两个阶段。
乌孙人于西汉初期至南北朝初期游牧于天山以北伊塞克湖南岸至伊犁河流域一带,国都赤谷城位于伊塞克湖南岸,另说在纳林河畔。
乌孙人的种属不清楚,提到乌孙人种族形态学的资料很少。
唐代颜师古对《汉书·西域传》作的一个注中提到“乌孙于西域诸戎,其形最异,今之胡人青眼赤须状类弥猴者,本其种也”
。
按此说法,乌孙人应为赤发碧眼、浅色素之欧洲人种。
中外学者比较了苏联中亚地区和中国天山以北地区乌孙时代的人类学材料,认为形成乌孙民族的人类学类型的大人种基础是欧罗巴人种。
人类学材料还说明,乌孙人有许多类型,乌孙人与天山地区塞人似为同一种民族集团。
乌孙人不能简单地直接与哪个民族挂上钩。
历史
游牧
公元前2世纪初叶,乌孙与月氏均在今甘肃境内敦煌祁连间游牧,北邻匈奴。
乌孙王难兜靡被月氏攻杀[5](一说被匈奴攻杀[6]),他的儿子猎骄靡刚刚诞生,由匈奴冒顿单于(公元前209~前174在位)收养成人,后来得以复兴故国。
公元前177~前176年间,冒顿单于进攻月氏。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