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自弃化外,在天朝本应正法之人,其在外洋生事被戕,孽由自取
乾隆冷笑了一声,甚至不愿意对这个国号一听就「很不正规」的海外兰芳小国发表哪怕一个字的意见。
?? ????
一帮海外刁民丶贱商粗役海盗组成的国,居然妄想得到朝廷的认可,承认其大清藩属国地位,还想着海外封王。
信使已经被咔嚓了!
对于这种无君无父不服管教之莠民,乾隆倍感厌恶。
碍于皇帝的身份,他只能把某些话藏在心里,不宜公开表态。
那就是:
「南洋之欧夷殖民者为何不替朕把这些背叛大清的刁民全部杀光?留之何益?」
……
乾隆5年,尼德兰军队在巴达维亚城屠汉民2万。
之后,巴达维亚总督畏惧清廷震怒。
遣使携礼来京为此做出解释,请罪!
乾隆指示:
此2万人皆为「自弃化外之人」,「在天朝本应正法之人」,「其在外洋生事被戕,孽由自取」。
且「该番已知悔惧」。
还要怎麽样?
好生安抚夷使,厚赐礼物,打发回巴达维亚。
【史称红溪惨案,值得注意的是两点,一,杀戮的本质是为了财富。
二,巴达维亚城外汉人,自发组织了武装救援!
奈何武力不如人,全军覆没。
】
……
于敏中突然开口:
「皇上圣明,早就看穿了江南反贼和海外蛮夷勾结的事实。
老臣却有一点小小的疑惑,以海运之艰难,蛮夷是如何做到的?」
和珅心中一动,暗赞老于是个妙人。
这就成功的把矛头对准了正在西南地区忙活查走私硝石的钦差,刘墉!
果然,
乾隆的眼神逐渐阴狠了起来,慢悠悠说道:
「朕虽不喜航海,可也略知一二。
海运艰难,倾覆之事常有。
火炮火枪之耐用品或可依赖海运,但火药一项是断断不可能依赖海运的。
」
「平金川,朝廷所用火药数量何止百万斤。
而观贼军之进攻,迅猛果断,炮子如雨下,毫无节约吝啬。
蛮夷断无支持其火药消耗之运输能力。
」
和珅一脸敬佩,如醍醐灌顶之状:
「皇上洞若观火。
奴才斗胆总结一下,贼之火器来自蛮夷,但贼之火药却是~来自我大清内部。
」
……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